學術不端行為過去由于多起事件成為了學者們共同討論的話題,一說到學術不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論文抄襲、數(shù)據(jù)造假等“高發(fā)”類型,然而,除了以上我們常常聽到的不端行為,還有一些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按照國際通用的學術不端行為判定標準,以下行為屬于學術不端行為:
1、 明顯的偏離公認的指導方針
2、 蓄意欺騙或魯莽行為
其中引申出的具體行為如下:
•苛待研究對象
•偽造數(shù)據(jù)
•圖像造假
•抄襲和剽竊
•偽造評審
當然,對于無意的錯誤或疏漏是不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在上面的不端行為中大家可能對苛待研究對象不是很了解,所以查爾斯沃思論文潤色主要對其進行解釋,其實這一話題在查爾斯沃思的系列專家講座中已經(jīng)詳細講過,如果對此感興趣的作者可前往觀看。
我們在科幻大片中總能看到這樣的劇情,某科學家利用靈光乍現(xiàn)加不可描述的神秘力量研制出一種藥水,在人或動物上做試驗,變成如綠巨人等怪物,如果從學術道德上來看,這一類的科學家都違背了學術道德,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研究經(jīng)費要被取消的哦。當然電影歸電影,現(xiàn)實中我們還要避免這種學術不端的行為,那么,苛待研究對象的表現(xiàn)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幾種:
•未獲得倫理道德認可
•未遵守獲準的行為協(xié)議
•未取得受試人的知情同意
•苛待實驗動物
•身心遭受傷害
•違反人類數(shù)據(jù)的保密性
我們以未取得受試人的知情同意的行為舉幾個例子:
介紹使用未經(jīng)許可的草藥療法治療老年患者;審稿人指出該實驗未獲得倫理道德認可或患者對該實驗不了解;患者自由表達知情同意的行為能力受到質疑。
如果作者符合上述學術不端行為任何一種,出版社將啟動對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程序,一般先會暫停同行評審并通知審閱人評審已暫停,然后編輯部內容進行調查,確定是否有必要進一步做出指控。因此,作者在整個科研過程中一定要熟知哪些行為屬于學術不端,避免影響科研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