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rlesworth

論文發(fā)表,期刊發(fā)表,查爾斯沃思論文潤色

 

盡管“不發(fā)表即滅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錯誤觀念,但其仍然是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在學術旅程開始時所面臨的眾多壓力之一。放眼全球,似乎這一情況都如此相同,為此,本期我們邀請查爾斯沃思英國編輯團隊成員,談談他們對此的理解及建議。

 

至少在獲得高校全日制終身教職之前,你都無法在學術界這一工作領域隨心所欲。


在這期間會發(fā)生什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在獲得博士學位后便能立刻就業(yè),而在其他情況下,這一轉變可能需要數十年,有時甚至會一無所獲。

 

這是老生常談了,但所有非學術界人士均認為他們知道答案:不發(fā)表即滅亡。

 

換言之,努力在最優(yōu)秀的期刊中發(fā)表更多的論文:這是我作為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我在美國、愛爾蘭、英國和匈牙利深耕于學術研究領域近二十余載。壓力可能會很大,尤其是對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通常是簽署短期合同的博士后研究人員或剛入職的學術人員)而言。

 

然而,發(fā)表研究論文的壓力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所面臨的壓力實際上來源于多方面,并取決于不同的領域,而論文發(fā)表事實上卻可以幫助緩解壓力。本文簡要介紹了助力該目標實現的一些方法與建議。

 

學術人員就業(yè)結構明顯呈金字塔形(且以男性為主,這是另一個話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人數遠遠超過博士后職位的數量,同樣,博士后的人數遠遠超過全職或兼職學術職位數量。

 

這一現象導致美國大學助教危機的產生。例如,身兼兩個或以上助教職位的優(yōu)質人才所期望的兼職薪資往往偏低,他們僅僅希望可以以此方式確保研究的繼續(xù)進行,并在未來的某一天獲得終身教職或全職職位。該問題之所以會升級為危機,僅僅是因為教師及學生在這一關鍵的職業(yè)生涯階段未能從任一方面獲得充足的資金援助。

 

自 Robert Maxwell 的出版帝國建立以來,學術出版領域似乎亦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晒╅_放獲取的文章數量正在增加,研究人員對出版過程的控制權也越來越大。這種變化部分是由資助機構和同行評議文化共同驅動的。

 

歐洲、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資助機構要求學術文章作者將其作品上傳至可供開放獲取的平臺(如:S計劃)。同時,在研究界中,更多作者不愿與“店大欺客”的出版社合作。

 

我認為,這些變化并不會對出版業(yè)構成現實威脅,而是會帶來巨大機遇。各類出版社均可采取行動,研究新方法,開發(fā)新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減輕壓力,其中包括教育系統(tǒng)以及更為高效的同行評議系統(tǒng),給予作者更多自由。同時,創(chuàng)建相關機制,改善作者在期刊研究論文發(fā)表過程中的體驗。

 

最讓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感到頭痛的是,要按時完成相關研究項目并確保其中的研究成果可供發(fā)表,且文章最好能為登載的刊物帶來更高的知名度。

 

與此同時,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還需花費時間完成其他任務,如:接受課題相關培訓、舉一反三技能訓練以及在職業(yè)生涯早期對研究人員進行監(jiān)督。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研究生課程均需要資金并具有時間限制。

 

英國資源中心(UKRC)研究生培訓項目對在讀博士的資助時間長達四年,這一時間長度十分符合國際標準。

 

因此,研究生必須確保:1. 完成相關研究工作,獲得學位;2. 研究方向新穎,內容質量高,可供發(fā)表。然而,這并非全部,一名有抱負的年輕研究人員還必須能夠籌集資金,尋求并獲得資助,申請職業(yè)生涯下一階段的職位,或成為博士后,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另一個相關項目。

 

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針對以上多種壓力(如:按時完成工作、確保內容質量符合發(fā)表要求、籌集資金、提升知名度、建立研究團隊并確定研究主題以及創(chuàng)建相關小組以指導更加年輕的研究人員)的解決方式亦截然不同。

 

我認識的一些研究生選擇“什么都發(fā)表”,無論內容質量如何,都起草盡可能多的論文,而另一些則更加嚴格,選擇一兩個突出的研究成果,提升其文章質量。我發(fā)現較少人選擇后者,因為他們常常會感到不安,特別是當其他博士生在論文數量上“節(jié)節(jié)高升”的時候。由于其他可用基準較少,因而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常根據載文的數量衡量其“成功”,他們的未來亦充滿著未知數。

 

對于一位初入職場的研究人員來說,發(fā)表文章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亦取決于他們的研究領域。若你只需要一臺計算機和一些現成的設備進行研究(如:我的研究領域——古生物學),那么撰寫大量論文當然輕而易舉。但是,若你在激光光譜學等領域進行研究工作,則可能需要價值30萬美元的設備才能開始,并且每年的實驗室運行成本為五萬美元。你必須通過某些渠道籌集相關經費。每年所書寫的大量經費申請在總體上的成功率最高僅為30%,這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另外,由于不知道資助方將通過哪些經費申請,因此很難預測或控制研究項目的方向。

 

在我的領域,這要容易得多。研究通常涉及多個步驟:以一只或一組恐龍作為研究對象(通常在博物館中,有時在野外);對其進行描述及說明,找到它們之間的進化關系;考慮其對相關熱議問題的重要性(如:飛行進化),然后將文章提交出版。我學術生涯中的生態(tài)學或實驗室同事常常對我感到驚訝,因為他們可能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才可以完成數據收集工作并撰寫一兩篇論文。人們常說,在我們的領域中,撰寫論文(主題只與化石相關,研究人員所要做的即“給化石上色”),在優(yōu)秀期刊中發(fā)表論文(人們喜歡恐龍),并獲得較高的H指數,是一件易事。

 

這些例子凸顯了研究領域之間的差異,這就是為什么僅根據論文數量和H指數來評估學者并非學術文章原創(chuàng)性和質量評估最佳方法的原因之一。

分享給你的同事

推薦閱讀

博士生如何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推薦閱讀

5條核心建議助力你的研究成功參與公共活動

推薦閱讀

我為什么要發(fā)表論文?